栏目导航
常用范文
常用范文 >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“堵”与“疏”

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“堵”与“疏”

发布时间:2025-05-09

 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“堵”与“疏”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较多,如芍陂、郑国渠、漳河渠、灵渠等。

  其中,较为完美诠释“堵”与“疏”的两种治水理念的则是两个水利工程:

  一个是近些年考古发现的建造于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水利工程,另一个是公元前256年修建而成的都江堰。

  据最新的考古发现,良渚水利工程其实是一个高、中、低三级水坝系统,通过人工垒筑的高低错落的土坝群,阻水于山间及平原的地势低矮处,起到阻挡洪峰等作用。

  其中,岗公岭等山谷谷口水坝群组成高坝系统,现坝顶海拔25一35米,坝体宽60一80米。

  大遮山脉和塘山间新发现的多条长垄为中坝系统。

  鲤鱼山水坝群等组成低坝系统,现坝顶海拔9一10米,坝体宽50一100米。

  当山洪和暴雨来临时,高坝系统可首先阻水于山谷中,中坝系统可应对洪峰外溢的二次冲击,低坝系统最终阻拦漫溢洪水于低地,并将多余水量定向排出。

  这种高、中、低三级坝体的配合,不仅可以有效地应对暴雨和山洪,三级坝体形成的水面也能起到很好的水上运输等作用。

 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郡守李冰率众修建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,以无坝引水闻......


预览结束,免费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,请扫码联系老师!

Top